这封密信只有短短二十三字:“愿陛下忍数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,日月幽而复明。”字虽少,却字字千钧。正因如此,后人常说诸葛亮可以在地下安然闭眼。因为姜维——这位诸葛亮亲手栽培的接班人——既没有辜负蜀汉,也没有辜负丞相的厚望。他已经尽到了人臣的职责配资网上炒股配资,而蜀汉能否延续国祚、汉室是否能够复兴,最终只能听凭天意。
一、姜维鼓动钟会谋反的背后考量
魏国能够灭蜀,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。但要让这个必然条件彻底落地,必须有人推动,而这个人就是司马昭。为了树立个人权威,他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——发动战争。
公元263年,钟会与邓艾率兵伐蜀。二人皆为能征善战之将,加之魏国国力远胜蜀汉,灭蜀几乎没有悬念。姜维与廖化率军固守剑阁,却被邓艾出奇兵直取成都。最终,刘禅在无可奈何之下选择投降,并命姜维放下武器,蜀汉由此灭亡。
战事落幕后,钟会却滋生异心,试图在益州割据自立,甚至打算吞并关中。姜维洞悉此谋,便顺势与之合作,希望借此机会复兴蜀汉。然而,钟会陷害邓艾成功,却在谋乱中失利,被乱军所杀。姜维与张翼等蜀中将士同遭不测。于是,史书留下了姜维“谋乱不成而死”的记载,让后人质疑他是否真心为蜀。
展开剩余72%二、八十二年后的密信揭开真相
时间推移至公元347年,东晋桓温率军入蜀,偶然发现了这封尘封已久的密信,记载在《华阳国志》中。距姜维去世已经八十二年。这一纸文书,让世人重新理解了姜维当年的抉择。他假意投魏、拉拢钟会,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苟全性命,而是寻找复国良机。
倘若没有此信流传,姜维在后世的评价恐怕只能如陈寿所说:虽有志气,却轻用兵力,优柔寡断,终至身死国灭。但密信一出,姜维的形象彻底反转。蔡东藩感叹:“至大势已去,维尚诈降钟会,意图规复,不幸失败,一死谢国。”换言之,他虽失败,却心怀赤胆,死而无憾。
三、诸葛亮地下含笑
早在诸葛亮在世时,蜀汉已陷入人才凋敝的困境。益州地狭人稀,兵源有限,能堪大任之人更是稀缺。魏延虽勇,却得不到丞相信任;而姜维虽获诸葛亮赏识,却被荆州派系排斥。因此,在蒋琬、费祎相继去世之前,姜维始终未能独掌北伐重任。直至二人逝世,姜维方才成为蜀汉军事中流砥柱。
然而,朝廷对他始终心存疑虑,刘禅甚至屡受宦官黄皓挑唆,摇摆不定。这让姜维的忠诚屡遭质疑。他究竟是迫于君命才投降,还是暗怀私心主动投魏,一度成为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。而与钟会合谋,又是为了复国还是谋取私利,也无从定论。
但密信的出土,成为铁证:姜维确实心怀蜀汉,从未背叛。其实从他一生的行迹也可看出端倪。少时好学,研读郑玄经学,接受儒家忠义教化;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,姜维坚毅断后,击退司马懿追军;费祎死后,他虽掌握军权,却从未选择叛变魏国以求高位。这些事实足以印证他的忠心。
因此,这封密信不仅为姜维正名,也让人明白诸葛亮眼光何其独到。他的确培养出了一位忠义之将。即便蜀汉大厦已倾,姜维仍愿以身殉国。诸葛亮若泉下有知,当可欣然瞑目。
整篇史事告诉我们: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姜维虽未能挽狂澜于既倒,却以忠义留名青史,为蜀汉、为诸葛亮,画上了无愧的一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